您目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与政策法规 > 正文
发展规划与政策法规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2020年04月22日 08:49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学院应用型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时期,为进一步明确学院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实现学院应用型转型发展,根据国家和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浙江财经大学“十三五”(2016-2020年)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的基本情况及总结

“十二五”期间,学院完成整体搬迁长安新校区,全院师生员工凝心聚力、奋勇拼搏,实现平稳过渡,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为实现学院中长期办学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独立办学模式运行稳定

2010年8月,学院圆满完成从占地不足200亩的杭州文华校区整体搬迁至占地984亩的海宁长安新校区的历史重任,为学院拓展办学空间、改善社会合作生态环境、塑造办学特色、提升办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学院遵循“立足浙江,依托母体,创新发展,塑造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秉承浙江财经大学教学严谨、管理规范、学风优良的传统,顺应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提出了“差异化、职业化、国际化”的发展思路,根据社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努力构建“按社会需求设专业,按学科打基础,按就业设模块,使学生横向可转移、纵向可提升”的本科培养体系。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初现成效

1.教学改革深化,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根据学院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实践“课程、实习、竞赛、科研、讲座、社团、社会活动”七平台的多平台协调培养机制。获立浙江省新世纪教改课题1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项,省级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10项,院级教学改革项目224项。

2.专业内涵建设加强,课程建设成效明显。积极开展院级特色专业等专业内涵建设,2014年,电子商务、视觉传达设计和工程管理3个专业获批浙江省“十二五”普通本科高校新兴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12年、2015年学院分批启动28个课程群建设项目。学院教师主编的教材获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浙江省重点教材建设项目。

3.教学设施日趋完善,实验教学模式创新。学院现有5个实验教学中心,外语专业语音和网络2个单列实验室,购置实验室教学软件36套。成功开设经管类《综合专业实训》基础,2014年开发实施非经管专业《综合专业实训》教学项目。

4.实习实训平台丰富,应用实践能力增强。借助行业资源,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积极开展实验班、订单班等合作项目。开展校外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与省建行、维科集团等合作组建实验班(订单班),通过“培训+实习+就业”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平台,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

5.学风建设加强,学生培养质量提升。加强了学业指导和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生源与就业的数量和质量保持稳定增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日渐成型,累计孵化学生企业10余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成绩丰硕,获立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378项。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和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院2013届、2014届毕业生就业总体满意度、对毕业生各项能力满意度的评价指标均位居全省独立学院前列。

(三)办学特色和方向逐步明晰

1.加强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学院教职工共计获得厅级以上科研立项项目14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5项、部级课题8项、省级课题18项、副省级课题13项;出版的专著、编著和编写的作品30多部;发表各类论文860余篇,其中一级论文80余篇;横向课题累计到账资金360余万元,出版《仰山论丛》5卷。学科(方向)建设工作有了一定起步。

2.推动校地、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探索与地方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活动,与海宁市人民政府启动战略合作,积极参与嘉兴市和海宁市有关电子商务、财税改革、社会保障、司法实践等重要课题的调查与研究,主动组织合作企事业单位,研讨新常态下的人才培养,深化政产学研合作。

3.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拓展合作办学思路。与美国弗洛斯堡州立大学、法国雷恩高等商学院、加拿大亚岗昆学院等1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派出师生近百人进行交流、学习和深造。积极营造海外学习氛围,推动学生海外学习。开设英国皇家特许会计师(ACA)班,开展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全日制教育项目。

(四)办学实力和条件不断改善

1.开拓师资引进渠道,师资实力明显提升。学院突破高层次人引进中的瓶颈,获得浙江财经大学5年内每年5-8名省属事业编制,海宁市人民政府每年5名海宁市属事业编制的政策支持。学院自行招聘187人,其中专业教师96人,政治辅导员25人,行政教辅人员66人。引进与考取博士19人,晋升副高以上职称29人,海外培养进修3个月及以上教师20人,挂职锻炼教师8人。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08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26.3%,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88%。学院全面实施了青年教师学分制培养制度。

2.努力推进校园建设,办学条件日益完善。学院长安新校区现已取得国有土地使用许可证的面积为810亩,生均占地5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约31.2万平方米,学术中心、体育馆、影剧院已全面落成并投入使用。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3900万元,达到生均3000元、每年新增10%的要求。学院图书馆于2011年11月建成投入使用,馆藏图书总量已达88万余册,生均年进书量均保持在4册以上。

3.建立综合保障体系,校园建设稳步推进。2013年7月后勤工作从托管转为学院自管后,积极研究制定后勤工作运行方案,改革后勤人事管理模式和薪酬分配办法,通过加强后勤员工队伍建设,规范资产采购管理,强化物业服务,优化餐饮服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构建优质高效的后勤保障体系。稳步推进平安校园与和谐校园建设工作,与长安派出所、海宁市消防大队签订了警民共建协议,积极参与学校省级“平安校园”建设迎评工作,多次被评为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单位。

(五)办学保证和文化氛围日益加强

1.重视思想意识形态建设。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组建由学院领导、思想政治课教师、分院党总支书记、辅导员等组成的形势政策课教师库,对形势政策课教师进行教学专题培训,将形势政策课打造成为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主渠道。

2.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通过形式多样的支部活动,有效推进基层党组织创新工作。实施党员质量工程,严格规范党员发展工作,重视党员培养教育。创新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打造学生党员互助成长平台,成立 “学生党员服务中心”。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实践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成效显著。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获得学校党风廉政建设考核第一名;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获得学校党建工作年度考核优秀。

3.新校区文化环境氛围良好。“顺潮、迎潮、弄潮、领潮”的“逐浪精神”渐趋成型,文化校园品质不断提升。凝练了“商荟经纶、会稽苍穹、学法问政、精算融通、聚财论税、博文雅艺、语贯中西、解码世界”八个分院的内涵。将校园文化内涵融入新校区的建筑体和路、桥、溪、湖、亭榭等景观之中,营造文化校园的良好氛围。精心搭建特色校园文化交流平台,用心组织富有特色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获得省级文艺赛事类奖励3项,省级社团类奖励3项。悉心传播具有美誉度的学院形象。积极开展各项校庆校友工作,提升学院品牌形象。

二、“十三五”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国家实施发展总战略带来的机遇。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新常态。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要“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发展总战略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尤其国家鼓励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2.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带来的机遇。“十三五”时期我省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领、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浙江发展,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着力提高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就业质量,支持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学院地处经济比较发达的海宁市,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给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环境。

3.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带来的机遇。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浙江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联合印发的《关于积极促进更多本科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教高教〔2015〕47号)、浙江省教育厅等六个厅局职能部门《关于支持独立学院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教计〔2016〕50号)文件精神,浙江省正在积极推动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的新一轮转型发展,学院于2015年12月获批浙江省首批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给学院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1.独立学院资源条件需进一步完善。伴随着国内生源总体规模缩小、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高等教育市场加快扩大开放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等深刻而持久的办学形势变化,大学之间已面临着生源、师资、课程等各类资源的全方位竞争。从外部政策环境来看,独立学院的主体资格尚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学院缺乏公共财政支持。从学院层面来看,学院与母体、海宁方的协同发展还需进一步明确,需要争取更多统筹资源的权利,争取更多的共享资源。

2.现有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有待快速提升。受历史、体制、资源等方面的制约,学院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与省内先进的独立学院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学院的地位作用、争取政策的支持力度等方面与省内优势独立学院相比仍有距离;学院在教学质量、办学特色、社会声誉等方面,竞争力还不够强;有效为我省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服务的能力还亟需加强,毕业生总体水平和能力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仍有一定的差距,现有办学水平还不足以应对外部竞争压力。学院引进和保持高层次人才难度较大,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任务艰巨。

3.应用型转型发展意识和平台有待提升。“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感有待增强,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和实践来培育学院发展新方向和增长点的意识有待加强,部门、分院、学科适应和推动学院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能力还需提升。办学自主权没有真正落实;师资结构还不够优化,学科、专业总体实力还亟待提高;学院教师总量仍然不足,现有教师教学工作量过重;高职称、高学历等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存在高层次人才流失现象;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应用技能的“双师型”教师还相当缺乏;管理人才队伍还难以满足对万人大学的管理需要。

总之,学院面临的机遇和面对的挑战是前所未有,当前需要抓住和用好机遇、正视和应对挑战,推动各项事业科学、快速发展。

三、“十三五”发展指导思想、目标和思路

(一)“十三五”发展指导思想与办学理念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中央和省政府编制“十三五”规划的最新要求、国家和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主要依据,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浙江财经大学“十三五”(2016-2020年)发展规划》全面研判学院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准确分析学院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秉承“进德修业,与时偕行”的校训,遵循“立足浙江,依托母体,创新发展,塑造特色”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德才兼育,产教融合,开放协同”的办学理念,制定引领学院未来五年的科学发展规划。

(二)“十三五”发展总体目标

争取经过努力实现以下具体目标: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成熟,人才培养质量在省独立学院中排名前列,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升学率达到6-8%,就业结构层次进一步优化;应用型专业数达80%,建立在省内独立学院具有优势特色(品牌)专业4-6个;生师比达到18:1,“双师双能型”教师占50%,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比例达45%,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85%以上,具有3个月及以上海外学习经历教师比例达30%;争取获得省级一流学科1-2个,孵化省内有影响力的应用型特色学科2-3个,搭建3-5个应用型科研合作平台和2-3个与政府合作的研究平台;创业学院注册学员达到在校生的10%,创业孵化基金达到500万元,创业导师达到100人,力争毕业生毕业1年后自主创业率达到6%。

学院的发展定位是经管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中长期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整体办学水平居浙江省独立学院前列和全国财经类独立学院前列。

(三)“十三五” 发展总思路

以开放、合作和共赢为指导,明确改革的方向和目的。全面深入地做好“六个外部对接”,即办学对接、教学对接、学科对接、服务对接、人才对接和文化对接;同时,在内部衔接上,全面推进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改革,落实细化改革行动计划。通过外部对接、内部衔接和多个具体改革行动计划,顺利通过独立学院规范设置省级验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和省教育厅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合格验收,争取获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四、“十三五”发展主要任务

(一)通过规范设置省级验收和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1.基本思路

按照《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6号)、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独立学院规范设置省级验收工作的通知》(浙教办计〔201652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11〕2号)的相关要求,对学院的各方面工作进行改革和完善,向省教育厅和教育部提出申请,接受省教育厅的独立学院规范设置省级验收和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学院办学和转型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预期目标

2016年通过独立学院规范设置省级验收,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现学院规范办学、优质办学,为学院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主要举措

1)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学院独立学院规范设置省级验收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各项工作的总体把握和具体落实,明确责任和分工,加强协作与沟通。整合各分院(中心)和部门的资源,集中全院力量积极参与独立学院规范设置省级验收与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工作。

2)对照标准,及时完善。加强相关文件精神的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准确掌握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积极学习在独立学院规范设置省级验收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工作中同类院校的经验,认真按照具体评估指标进行自查和完善,规范各类验收材料和评估材料的整理,严格标准,提早筹划,迎评促建。

3)争取支持,突出实效。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和母体的交流,争取各方积极支持。进一步完善董事会决策机构的作用,形成多方参与的决策咨询机制。多种形式争取各级财政专项支持。

(二)通过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合格验收

1.基本思路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联合印发的《关于积极促进更多本科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教高教〔2015〕47号),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报送加强应用型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浙教办函〔2015〕136号)和《浙江省教育关于印发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分类评价管理改革办法(试行)的通知》(浙教高教〔2016〕107号)等文件精神,以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为路径,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强化办学特色为重点,以应用型本科院校考核标准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推进完成学院“六项”重点任务和“八项”提升工程,顺利通过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中期动态评估考核和终期合格验收。结合学院《加强应用型建设实施方案》的落实,按照“三个阶段”的推进步骤实现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的目标。

2.预期目标

办学条件满足应用型本科办学需要,产教融合、校地校企合作深入开展、成效明显,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经管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形成一定数量的应用型核心专业和优势特色专业,应用型学科建设和应用型科学研究效果显著。到2020年通过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合格验收,力争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居浙江省独立学院前列,在应用型建设中走在全国财经类独立学院前列。

3.主要举措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成立由院长和书记为组长、其他院领导为成员的应用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系统规划、全面协调建设与验收的各项工作。各相关职能部门、教学部门和其它机构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考核标准和指标,进一步明确建设方向和标准,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细化分解落实各项任务指标,推动加强应用型建设的工作分阶段、按步骤有序开展。

2)调研论证,内化创新。开展广泛调研,了解国内外应用型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入研究,查找办学差距,分析问题症结所在,寻找有效途径,创造条件,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了解产业与行业创新发展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了解公共行政管理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对专业改革的要求,找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和路径。

3)拓宽领域,深度融合。建立由学院举办方、地方政府、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协会、企事业用人单位等政产企多方参与学院决策和管理的机制。扩展校企合作的内容与形式,把合作办学拓展到包括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培养、社会服务、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更宽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

4)对接标准,系统改革。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考核标准,进一步厘清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全面实施“外部对接”和“内部衔接”的系统改革思路。落实多项改革行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积极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优化应用型专业布局,培育优势特色专业。

(三)大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

1.基本思路

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有效衔接嘉兴、海宁“十三五”规划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对接地方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需求,培养德才兼备、能够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开展特色专业建设和品牌专业提升工程,提高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推进以“自主、合作、探究、实践”为主要特色的应用型课堂,完善实践教学。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预期目标

应用型专业数达到80%建设独立学院省级优势特色(品牌)专业4-6个;校内专业综合实训平台达到8个,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0个以上;建设与改造应用型课程 250 门,开发具有学院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15门,开发具有学院特色的实训教学教材10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年均立项数量在50项以上,力争省级教学成果奖数量有所突破;大学生学科竞赛年均参赛比例达30%以上,获省级及以上奖100余项;立项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项目100余项,获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大赛优秀项目10余项;毕业生读研率达6-8%,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毕业生对学院人才培养总体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达到优良以上,并位居独立学院前列。

3.主要举措

1)精准培养目标定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校地联动,探索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开放式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通识教育体系,加强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根据学院实际,融合专业教育,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对接社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逐步调整专业布局和专业招生规模。开展专业分层分类建设,推进交叉复合型特色专业,鼓励发展国际化专业,试点开展“双证书”制度工作,力争有条件的专业开展专业认证工作。科学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优化模块化的专业应用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学生学习成效为依据,强调持续改进”为内涵的专业定期评估与动态调整机制。

3)重构课程体系,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专业人才需求目标为导向,开展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建设具有学院特色的实践实训类系列教材。大力开展由行业企业深度介入的应用型课程建设。围绕专业能力培养,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切实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大力推进翻转课堂、慕课和混合式教学等课堂教学模式,打造以“自主、探究、实践”为主要特征的新课堂。建立健全和完善课程准入、动态评价、激励和退出机制,着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整合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构建校地对接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按照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课程项目与生产和管理实践“三对接”的思路,开展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工程。建设多层次的校外实习基地,实现相关专业共享实习基地资源,提高基地利用率。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5)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构建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推进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改革,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和管理。认真落实课堂巡查和诊断听课制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的检查与成效评估。加强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采集与应用,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完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职能,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加强学生学业指导与管理。完善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健全学业预警制度。完善学生转专业、辅修专业制度,扩大学生学习选择权。改进新生入学教育,严格考试管理。完善学生学业服务指导,提升毕业生质量。

(四)大力提升应用型学科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

1.基本思路

以经管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学科建设为重点,以省级一流学科建设为突破点,以“资源整合、协同发展、孵化升级”为推进路径,争取母体资源,集聚整合校内外科研力量,对接浙江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创建省级一流学科的目标,支撑学院专业建设和应用型转型发展,产出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应用型服务成果,开展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库建设与咨询、培训等活动,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2.预期目标

争取获得省级一流学科1-2个,孵化省内有影响力的应用型特色学科2-3个,实现合作招收专业硕士,力争获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争取实现高层次课题立项数量、高质量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实际到账科研总经费的明显提高,为省级重点学科和应用型特色学科建设提供支撑。争取国家级课题立项10-15项,省部级课题立项30-50项,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合作完成重大横向课题10-15项,在一级期刊发表论文150篇以上,实际到账科研总经费1500万元,建立2-3个与政府合作的研究平台(新型智库等),成立东方社科联,积极参与区域建设的调研、咨询、规划和决策,提高参与地方、社会决策的能力。形成3-5个在省内乃至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应用型科研团队,加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拓展各类培训服务,争取提供各类培训2万人次,为地方举办各类讲座200场,进一步提高服务社会能力。

3.主要举措

1)制定和实施省级一流学科建设计划。整合学院现有学科资源,打破分院限制,凝练学科方向,以此为基础孵化2-3个应用型特色学科,并力争获得1-2个省级一流学科。发挥应用型特色学科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其他学科共同发展,形成有重点、有层次、有特色的学科体系。

2)建立省级一流学科的协同发展平台和科研团队。搭建省级一流学科的协同发展平台,加强应用型科研团队建设,完善一流学科建设动态监测机制,健全一流学科评估、激励与经费保障机制,对接一流学科申报和评估的指标体系,制定适合学院实际、客观评价为主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审、考核制度。

3)加大创新服务社会为导向的学术评价和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服务社会为导向的科学、公平、规范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提高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资助和激励水平。集聚并整合学院的科研力量,提升学院在地方的融入度和影响力,建立科研平台的管理和激励机制,促进各研究所、社会服务平台和智库等的健康发展。

4)搭建服务地方经济的智库及咨询服务平台。整合和利用内外资源,合作成立研究机构和专业咨询机构,开展面向区域发展的智库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加大对地方

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机制,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学院与企业共享的信息平台,广泛开展人员交流、合作研发、合办创新机构等,使学院与企业在合作中互相促进、互惠共赢。

5)构建基于地方社会经济需求的应用型培训体系。把开展社会、地方培训作为学院办学新的增长点,整合学院的学科专业资源、校内实训平台和其他教学资源,为地方和企事业单位量身定做各类专业技能类培训体系。提升成人继续教育的人才培训水平。拓展与政府部门、行业系统、企事业单位的培训服务合作,为各行各业培训专门人才。建立与地方企事业单位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充分满足地方经济社会的知识与技能提升需求。

6)提升《仰山论丛》应用型研究特色和影响力。以专栏形式突出学院服务地方、行业和企业的应用型成果,拓展稿件来源渠道,提高稿件质量,增加刊物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办出特色,提高影响力。

五)大力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1.基本思路

以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强化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应用实践能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导向,通过外引内培、外聘外培等多种形式,实施人才队伍“双师”素质与专业发展能力提升工程。依托母体师资优势资源平台,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助推学院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

2.预期目标

2020年,生师比达到18:1,“双师双能型”教师占50%,创业导师数量达到100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比例达45%,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85%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25%左右,专任教师国(境)外访学3个月及以上人员占比30%。

3.主要举措

1)搭建一支学术高层次与“双师双能型”并重的师资队伍。通过吸引校外专家、学者以特聘、兼职、客座等形式到我院任教。加大力度引进博士人才,力争引进和培养100名博士、100名副教授、50名教授,造就一支以“115人才”为核心的高水平学术梯队。加大“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和资助“双师双能型”教师开展合作研究、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搭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平台。

2)实施人才队伍“双师”素质与专业发展能力提升工程。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合作的地方政府机构、企业生产一线参加挂职锻炼,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通过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地方、企业服务,将教师参加地方、企业实践情况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参考依据,力求学院现有教师不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行业实践知识,而且还具备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3)创建一支以实业家为主的大学生创业导师队伍。充分利用校内外专业师资、行业专家和合作机构的资源开展全方位创业指导。提升现有创业指导师资的质量,加快对学院现有创业实训师资培养的力度。力争到十三五末,创业导师达到100人,职业规划师、创业咨询师、高级职业指导师达到 80 人。

4)建设一支专业化学习型辅导员队伍。通过科学选聘和培养,引导辅导员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辅导员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建设一支知识水平高、业务能力精、心理素质过硬,具有较强的岗位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辅导员队伍。建立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培训体系,引导和鼓励辅导员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将辅导员队伍打造成为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支重要师资力量。

5)构建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管理服务队伍。坚持职业化发展方向,拓展管理服务队伍职业发展渠道;完善岗位责任制,强化执行力和问责机制;按照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对基层管理职员开展一轮管理知识及技能的全员培训,不断提升管理服务队伍的业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努力打造一支职业化素养高、职业化行为规范、职业化技能强的管理服务队伍。

6)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师德监督、评价、奖惩体系,严格考核管理,对师德考核不合格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实施以目标管理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创新教师业绩评价体系,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对“双师双能型”教师优先考虑。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引进、培养、考核、管理等制度体系。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探索建立基于教职工多途径发展的薪酬激励制度。

(六)大力提升开放办学水平

1.基本思路

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推进高水平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对接国外高水平应用型技术大学,系统引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标准、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优质教学资源,提高学院的办学层次和国际化水平。以合作共赢为导向,以实体项目、机构等为依托,提高与地方政府、行业和国内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合作办学水平。

2.预期目标

争取与国外知名同类大学合办1-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争取与3-5所国外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进行专业学科建设交流。每年输送5-10名教师赴海外高水平院校学习交流。参加海外学习项目的学生占总学生人数的2%。积极筹建国际学院,建立与政府、行业共建共管的分院3-5个。

3.主要举措

1)积极搭建多层次的海外学习体系。广开渠道,与欧美、澳洲、日本等境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推进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合作项目,建立以应用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海外短期游学、交换学习、国际学分互认,实习及读研的多层次海外学习体系,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适应力。

2)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与欧美高水平高校合作探索采用“3+1”、“3+2”或“3+1+1.5等多种形式的本科层次和硕士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教师互访、科研和学术交流,实现学院国际化办学的突破。

3)加快与海外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探索组建以应用技术型大学为主体的“高校海外项目合作联盟”,依据各自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开展校际间的国际交流项目共享和合作,形成市场和学科、资源优势互补的合作联盟。

4)开拓国内合作办学渠道。依托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开展校地合作办学,探索合作办学机制,拓展办学空间,服务地方发展。积极与国内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政府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有实质内容的合作,借鉴成功经验、借助优质资源,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增强学院影响力。

(七)大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与教学水平

1.基本思路

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坚持“意识为先、知识为基、实训为纲、实践为重”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系统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社会竞争力和学院社会影响力。

2.预期目标

2020年,建立通识教育、精英教育和延伸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实施“面上覆盖”、“线上贯穿”、“点上突破”的教学模式,形成 “创业教育、创业研究、创业孵化、创业基金”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帮扶体系,力争创新创业教育走在省内独立学院和全国财经类独立学院前列。2020年,创业学院注册学员达到在校生的10%;建立相对完备的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群体系;建立高层次创新创业导师库,创业导师达到100人;全面建成创新创业专项训练平台,实现政产学研协同的学生科研训练平台;优化创新创业培育孵化运营建设管理,每年选拔至少15个团队入驻大学生创业园,力争毕业生毕业1年后自主创业率达到6%,创业孵化基金达到500万

3.主要举措

1)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优化才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统筹公共课程、学科课程与专业课程,科学配置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学分比重。统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进一步发挥第二课堂在创业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中特有的作用。积极开发一批创新创业课程

2)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及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点、线、面”相结合的培养运行机制: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实现“面上覆盖”;面向有意向创业并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实施“特色班”、“精英班”培养模式,试行管理学(创业管理方向)辅修专业与学位教育,实现“线上贯穿”;面向已经创业的学生集中实施创新创业精准指导帮扶,帮助其孵化落地,实现“点上突破”。

3)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完善项目推介和孵化机制。提高实验实践教学的比例。整合校内竞赛资源和平台,建立多维度的竞赛服务体系,建立学院创新创业竞赛评委专家库项目库。积极争取省市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的支持,整合多方资源,共同构建大学生创业孵化体系,及时将优秀创业项目引入创业园孵化,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

4)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支撑体系。依托浙江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搭建多业态高度融合、全面仿真商业社会的实验环境,拓展学生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搭建含众创空间在内的创业综合实训中心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5)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创新创业教学水平加大对教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和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和指导创新创业实践。确保有一批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开展创业课程教学和的创业培训。确保有一批专兼职工作者为学生创业活动和实践提供常态化的指导和服务。培养一批优秀的辅导员,强化对学生日常创新创业活动的引导和指导。

6)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组建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组织,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举办创意交流分享、创新成果展示、创业政策宣讲、成功案例分析、创业榜样座谈等系列活动,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建设学院创新创业网站,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信息服务。

7)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投入力度,推进创新创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专项经费投入,完善创新创业激励保障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教学科研岗位职责中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具体任务要求,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各部门聘期目标任务中的比重,将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任务全面纳入分院整体工作,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考评机制。

(八)大力提升文化校园建设水平

1.基本思路

围绕建设经管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定位和“以人为本、德才兼育、产教融合、开放协同”的办学理念,突出主线,展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着力“弘扬愿景、发挥作用、宣传成果、塑造特色”,将文化校园建设渗透进学院各项工作中,努力营造聚合、创新的文化校园建设格局。

2.预期目标

学院共同愿景得到师生、校友广泛认同与积极传播,校园文化形象更加整体、丰满,为育人工作服务。学院媒体积极报道应用型建设的成果,媒体影响力显著增强。校园文化载体取得新成果。创建校级文化品牌2-3项,力争文化艺术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5-8项;不断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力争获省级以上奖励8-10项;推进“一院一品”院级文化品牌建设。

3.主要举措

1)积极传播学院发展共同愿景。整合学院发展历程中凝练出的以办学理念为代表的诸多精神成果,弘扬学院共同愿景。通过多种载体和多种形式诠释普通师生、校友对共同愿景的理解。展示东方人在学院共同愿景的感召下,为学院发展做出的感人事迹。为学院的后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2)发挥校园文化体系育人功能。以人为本,整合校园景观体系、文化产品体系、视觉识别系统体系、特色展馆体系等显性的校园文化系统,营造自觉遵循的制度文化体系、勤勉严谨的教风学风体系、清正向上的校园风气等隐性的校园文化系统。大力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系统的亲和力、向心力和影响力。发挥“以文化人”的特殊作用,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提升学院的知名度、美誉度。

3)宣传应用型建设的最新成果。着重创新校园媒体内容,多采写反映一线师生教育教学、创新创业等领域最新成果的好新闻。积极向各级、各类媒体投递稿件。创新校园媒体的形式与手段,面向读者需求,改进“一网两微一报”的协同工作和内容供给,努力营造学院开放、包容的形象,增强学院媒体影响力。

4)探索校园文化发展繁荣之路。推动创新创业文化、校友文化、仰山文化等特色文化载体的持续发展,通过塑造和宣传典型,提升校园文化影响力。支持群众性体育、艺术事业发展,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运动氛围和高雅的艺术气质,积极参与各级文体竞赛,申报各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逐步探索特色校园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渠道和方式。

五、“十三五”主要任务的保障措施

圆满完成以上八项发展任务,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需要完善学院治理结构,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维护和增进教职工的权益、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更加需要坚持“党建引领”,使学院事业发展始终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一)完善学院治理结构

1.加强依法治教。进一步完善学院办学章程和董事会章程,坚持依章程治校。加强制度建设的规范性、协同性和连续性。健全师生权益保护机制,保障师生权利,维护师生权益。聘请专任法律顾问,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大力提升教师的法制观念,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与学习,增强运用法制思维和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顺和完善学院办学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形成多方参与的决策咨询机制;进一步保障学院办学主体地位。创新校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和学院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学院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明晰办学理念,增强学院办学活力。

3.成立专业指导与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由学院举办方、地方政府、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协会、企事业用人单位等政产企多方参与的学院决策和专业指导委员会,重点研究学院发展规划,科学论证人才培养方案,深入研究校企合作方案、专业布局和适应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重大改革事项。

4.创新校内管理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学院职称评审、收入分配、教师与部门业绩考核等制度创新与一揽子改革,逐步完善两级管理体制,扩大二级分院自主权,推进各教学部门(分院和中心)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自主决策能力和执行力。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问责与激励机制。促进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和学生管理的制度创新,促进应用性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机制创新,确保学院转型发展目标得以实现。

(二)加强公共服务与体系建设

1.争取多方支持,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学院经费主渠道来源稳定,逐步拓宽办学资金的来源和渠道,实现办学经费多元化,积极争取海宁市政府财政专项的支持;通过省独立学院规范设置省级验收,争取省级财政对学院办学资金的支持;通过提升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以项目申报等多种形式争取政府专项资金;积极发挥学院在人才、科研、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的同时逐步提高社会服务收入;积极争取和接受各类社会捐赠。

2.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校园”。建成覆盖全面,应用深入,高效稳定、安全可靠和包含3大基础平台、25个业务系统、30个网站的“智慧校园”。完善具有高度安全性和实用性的门户中心,提供统一、开发、共享、全方位的应用服务;建设具有集成度高、可靠性强的数据中心和建设高性能、易管理、可扩展能力强的软件、硬件系统和数据库平台;建设在线数字学习平台和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3.完善文献资源保障与服务体系。健全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优化纸质文献的结构与质量,到2020年底纸质藏书达到110万册以上。逐步建设适应学院学科特色及应用技术型大学特点的数字资源。完善专业化、个性化、嵌入式文献信息服务体系,搭建多元化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播平台,打造激发创新创业思维的信息共享空间。

4.加强公共服务与后勤保障能力。健全内控体系,完善重大经济事项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加强预算、收支、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制度建设,保障学院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有效。提高资产采购、配置和使用效率,确保教学仪器设备年增长10%以上。切实加强后勤队伍素质和能力建设,提升精细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服务水平,提供师生员工满意的后勤服务与保障。

5.建设和谐平安绿色校园。完善安全责任制和公共安全监控体系,加强安全教育,维护校园和谐安全。优化安稳工作体制,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强化安保硬件建设。提升安保工作人员素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形成保稳定促和谐的长效机制。积极开展与地方政府的文明共建活动,创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完善节约型校园建设机制,创新节能管理模式,发挥节能监管平台作用,实现能源的科学使用和有效管理。

(三)改善教职工待遇,关注师生身心健康

1.维护师生权益,提高教职工待遇。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生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师生员工对重大决策的知情权和民主管理的参与权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积极创造条件提高教职工生活福利待遇。注重解决师生员工关注的身份、交通等现实问题,提升广大师生对学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关怀师生发展,丰富师生活动。加强人文关怀,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帮助、促进师生员工的成长与发展。加强校园体育设施建设,推广全民健身活动,增强师生员工身体素质。加强文娱设施建设,丰富文娱活动形式,满足师生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完善师生员工社会保险体系,加强职工健康体检与健康生活引导。做好离退休工作,按照相关规定,落实离退休职工的相关待遇,关心保障离退休职工的生活。

3.帮扶困难师生,关注身心健康。完善师生服务帮扶体系,对师生生活、心理、法律、医疗进行针对性服务和帮扶。完善帮扶机制,加大对困难教职工的帮扶力度和覆盖面。完善保障性资助与发展性资助,加强对困难学生的帮扶和资助,做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遵循心理发展和大学生思政教育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活动,保持师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四)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建引领,落实高校党建工作的各项制度,着力提高党建科学水平,始终将育人工作放在中心环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增强广大师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牢固掌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按照好干部标准,着力加强好班长好班子好梯队建设。健全教育培训体系,增强干部改革创新意识、攻坚克难能力和国际化视野。注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进一步拓宽干部挂职锻炼交流渠道,培养一批专家型优秀业务干部和党务管理干部,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熟悉高教规律、业务能力突出、具有国际视野、充满创新创业激情的干部队伍。

3.夯实基层组织根基。合理调整基层组织设置。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学生管理有机结合,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加大对基层组织在政策、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塑造特色的党建创新活动和党建工作品牌。坚持实施党员质量工程,加大在高职称、高学历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坚强对党员的动态管理,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4.发挥群团组织作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群团工作要求,切实保持和增强工会、共青团工作的政治性、组织的先进性和群众性,发挥工会在凝聚全院教职工方面的特殊作用。进一步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引领、成长服务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加强与院内党外人士的沟通,推动党外人士在学科建设等多方面发挥作用。

5.推进优良作风建设。深化、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持之以恒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有关要求,持而不息地抓好作风建设。加大正风肃纪力度,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勤俭办学、提高效益。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师生制度,深入开展“三联系”、“三走访”活动,为师生员工办实事、解难事。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重在预防,以监督、执纪、问责、服务、保障为职责,以完善惩防体系为重点,以法治思维和方式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关闭